3D科普影片的冷与热

  2009年,电影《阿凡达》在席卷全球票房的同时,也将3D技术带到了公众眼前。近年来,3D技术慢慢的受到电影公司的热捧,也慢慢变得受到观众的青睐。

  在这股“3D热潮”下,博物馆、科技馆里的3D科普影片纷纷上马。广袤宽阔的森林、浩瀚无垠的大海、灵动雀跃的虫鸟、凶猛异常的巨兽在新技术的包装下,观众由此“走进”了科普大世界。

  与一般的3D影片不同,科普类的3D影片大多在科普场馆里上映。北京天文馆副馆长景海荣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正常采访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:目前全世界有520多家拥有巨幕或者穹幕放映水平的科技馆、博物馆影院,全球每年在科普影院的消费人数超过1亿,在这1亿人之中有68%的人群受过高等教育。随着我们国家科技馆、博物馆建设的日趋完善,这部分消费群体每年都在逐步攀升。

  而与观众的观影热潮相对的是3D科普片源的“冷”。“目前国内科普影院的大部分片源还是靠进口国外的,我国自己生产制作的片子并不多,而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。”景海荣说。

  景海荣说:“我认为科普影片对于科普场馆来说就等于一个精品的展览。许多人可能一生都没机会去大峡谷亲身体会漂流的刺激,但是通过在影院里观看优质的3D科普电影,就可以近乎于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无穷力量。”这是3D科普电影在科普场馆受到热捧的源因。随着我们国家科技馆、博物馆建设的日趋完善,这部分消费群体每年都在逐步攀升。

  何谓3D?1839年,英国科学家温特斯顿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,人的两眼间距约5公分,看物体时,两只眼睛的角度不完全一样,即存在两个视角。这种细微的角度差别,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里,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,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。

  这就是著名的“偏光原理”,也是3D电影的最大“秘密”。它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,分别代表人的左、右眼,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。放映时,将两条影片分别装入左、右电影放映机。当画面投放于银幕上,就会形成左、右细微的双重影像。

  当观众戴上独特的3D眼镜时,左眼只能看到左像,右眼只能看到右像,通过双眼汇聚功能,将左、右像叠加在视网膜上,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,从而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,让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神奇幻觉。

  “在大家普遍的印象中,《阿凡达》出现之后,科技馆的3D影片才慢慢的出现,其实不是。”北京自然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史英周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,“早在2006年,北京自然博物馆就已经兴建了3D影院,并且开始播放一部关于蚂蚁的科普影片。”

  其实,3D影院已经具有几十年历史,而3D科普影片也早已走进科普场馆。近些年,随着3D技术的完善和电影娱乐技术的发展,人们开始将震动、坠落、吹风、喷水、挠痒等特技引入3D影院,而且还根据影片的情节精心设计出烟雾、雨、光电、气泡、气味、布景、人物表演等效果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影形式,这就是当今十分流行的4D影院。

  “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影院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吹风、喷水等技术,在国内也是开创性的。只不过因为当时4D概念还不够普及,所以只称是3D影院。”史英周说,“2012年,博物馆的4D影院重新改建,在4D特效上增加了滚珠、捅背、耳音、香味和泡泡等,进一步刺激观众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感觉等,让观众如临其境。”

  采访当天,记者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的4D影院正好赶上《灾难启示录》的放映。坐在重新翻修的影院里,座椅下不时的震动、耳旁持续的冷风、面前泛起的湿气即便是周二,多了“感觉”的4D影院还是吸引了不少观众。

  今年8月20日至26日,上海首届学生科普电影展映活动启动,由上海科技馆拍摄制作的三部3D科普电影《剑齿王朝》《鱼龙勇士》和《细菌大作战》,将在上海市100多家商业院线的影院放映。这也被看作是国产科普电影时隔20年重返影院的重大标志。

  作为我国科普电影的发源地,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90年代初拍摄了上千部科教电影。《泥石流》《金小蜂与红铃虫》《没有“外祖父”的癞蛤蟆》这些科教影片更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记忆。然而随时代的发展,商业电影逐渐占据了院线主流,科普电影也逐渐从影院销声匿迹。

  如今依托博物馆的蓬勃发展,加上影院的技术革新,科普影片也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与科普电影相关的展映活动、科普影片的竞赛等也都日益增多。

  “近年来我国对于科普建设的投入日益增多,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科技馆、博物馆的建设上投入很大,在硬件设施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”史英周认为,“随着3D技术的普及以及人类对于3D影片的认可,慢慢的变多的科普影院会尽自己所能参与到新技术的发展中来。这也会促进慢慢的变多的创作团队,开始从事科普电影的创作。”

  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例。2006年影院建成之初只有一部有关蚂蚁的影片,2012年影院翻新之后有6部新片出现,分别是《小猪皮克》《春夏秋冬》《灾难启示录》《海龟之旅》《史前历险》《狂野复活夜》。这些影片内容涉及动物、植物、四季变换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。

  虽然3D影片的制作技术在持续不断的发展,国内3D科普影院的建设也不断增多。然而这些科普影院的影片质量参差不齐,有些甚至是“徒有3D之名,而无3D之实”。

  “这种情况的确存在。”景海荣和记者说,“3D科普影片与3D商业影片的最大不同是内容的差异,3D影片主要是讲故事,属于文化的范畴,基本没科学的成分,而3D科普影片是以某个科学领域为主题,属于科学普及的范畴,通过观看科普影片能够使观众学习到相关的科学知识。用影像做科普才是3D科普影片的最终目的。”

  尽管4D影院慢慢的变成了国内科普场馆、主题公园和一些商业场所中吸引游客又一“利器”。然而与4D影院“遍地开花”的情景相比,影片片源的缺乏似乎“拖了后腿”。

  景海荣指出,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脚本创意及故事主线设计不够合理,科普内容不足,画面效果不够震撼,制作不够精细。“虽然近些年相应的影片制作数量也在增长,但是上涨的速度不够,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。”

  “与国外的科普影片相比,国内3D科普影片最大的差距还是影片本身的质量上的问题。包括影片的故事主线设计、角色设计、画面制作质量、音乐效果等多方面内容。”景海荣认为,“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国内科普影片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及不规范的市场。”

  景海荣和记者说,如今国内很多科普场馆宁愿花高价钱购买国外的科普影片,也不愿意少花钱购买国内科普影片。这严重挫伤了国内科普影片制作团队的积极性,也使得资金缺乏的科普场馆只能尽自己所能,甚至使用质量不达标的科普影片,最后导致国内科普影片市场的萎缩。

  景海荣的观点得到了国内科普影片制作团队的认可。2012年8月29日《剑齿王朝》在上海科技馆首映后,开始在全国多个大中城市的科普场馆陆续上映。合作方式主要为片源租赁,从10万元租一年到20万元永久买断不等。比起进口3D科普影片动辄每年七八万、甚至十几万美元的租金,国产片似乎有明显价格优势。

  曾经参与制作3D科普影片《剑齿王朝》的创作小组成员张维赟和记者说:“但国内一些设备商为了推销产品,往往会以几万元,甚至几百元的低价向客户附带提供一些小成本自制影片,因此有些科技馆还是会觉得我们的片子太贵。而商业场所又偏爱纯娱乐题材,对科普片不太看好。”

  因此,从商业回报的角度来看,科普影片和商业影片相比较,它所创造的收益不会像商业影片那样有吸引力。

  此外,经费问题也是困扰不少科普场馆的问题。“很多地方政府只注重一次性的硬件建设,而忽略了需要持续发展的软件需求(好的影片),使设备闲置,导致了很多科技场馆的资源浪费。”景海荣表示。

相关新闻